当前位置:51纪念网 > 烈士陵园 > 大别山烈士陵园 > 馆区展示
  • 前言

    大别山,雄踞安徽、湖北和河南三省边界,起伏纵横八百里,地跨二十余县。它南濒长江,北接桐柏,东连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为中华古国的腹心地带。境内有崇山峻岭,高峰耸立;多险关要塞,悬崖栈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英雄用武之所。这里人文荟萃、地杰人灵。二十世纪前五十年,大别山区的先哲先烈和来到大别山区活动的志士仁人为了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人民翻身幸福,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及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出生于大别山区的先烈们有的致力于党组织的创建工作,有的跻身于反帝反封建群众运动,有的全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有的奋战在北伐战争的前线阵地。他们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和反帝反封建斗争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的烽火在大别山区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规模较大、坚持时间较长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她与湘鄂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遥相呼应。在此期间,一次又一次的武装暴动炮声隆隆,一支又一支红军队伍应时诞生,一个又一个苏维埃政权相继成立,一群又一群红军将士脱颖而出。群星灿烂,英雄辈出,再接再厉,红旗不倒。地杰人灵的大别山放射出耀眼灼人的光彩。在这个时期,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流血牺牲。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别山上的杜鹃花。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活动在大别山区的红二十八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许多热血青年踊跃从军,加入抗日大军的洪流。这支抗日大军走出大别山区,东进抗日,成为皖江、淮南等地区抗日的中流砥柱。新四军英杰们的浴血奋战,以血肉身躯为祖国筑起了新的长城。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五师、七师和二师的一部分部队坚持在鄂豫皖边区。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和坚持鄂豫皖边区的部队共同开辟大别山解放区。为赢得全国解放,建立新中国,许多奋战在大别山区的党员、干部、战士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区的英雄儿女,为了革命事业有数十万人英勇牺牲,其中铭记在册的烈士就有13.5万人。

    岳西,地处大别山腹部,是大别山中唯一的纯山区县,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根据地。五四运动爆发后,岳西籍进步青年王步文回到家乡传播马克思主义。1924年岳西境内开始有共产党的活动,1927年正式成立了中共组织。1930年2月前后,境内爆发了请水寨等农民暴动,成立了红军和赤卫队,建立了县级革命政权,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力红军长征后,红二十八军在岳西境内重建,并以岳西为中心游击根据地胜利地坚持了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在保卫边疆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岳西人民继续发扬革命传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岳西共有38000余人英勇献身,其中有据可查的烈士2000余人。他们的英名流芳千古。

    为褒扬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教育后人,岳西县烈士陵园于1958年兴建,2008年4月更名为大别山烈士陵园,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烈士陵园。同年9月起对园内烈士纪念馆进行重新布展,通过文字、照片、图表、实物、场景制作等形式,展示大别山区暨岳西县的革命斗争史梗概和部分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并陈列部分烈士的遗像、遗物、遗著等及岳西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供人们瞻仰。

    大别山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 星火传播(1919.5――1927.7)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出生于大别山区的先进知识分子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们或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并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或在家乡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筹建党的基层组织。通过他们的努力,为后来大别山区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和掀起土地革命高潮奠定了基础。

  • 红旗漫卷(1927.8――1932.6)

    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鄂豫皖三省党组织领导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从血泊中奋起,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旗帜,分别举行了黄麻、商南、六霍、请水寨等著名的武装起义和暴动,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创建了以大别山脉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并在反“围剿”斗争中,武装力量迅速壮大,苏区面积不断扩展,土地革命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 浴血坚持(1932.6――1937.7)

    1932年6月,蒋介石在庐山召开会议,部署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0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在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向西转移。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中共鄂豫皖省委独立领导坚持和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奉命率红二十五军长征。此后,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异常艰难的时期。1935年2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遵照省委转移前的指示,重建了红二十八军,发展壮大了地方武装和便衣队,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使大别山区革命红旗不倒。

  • 抗日救亡(1937.7――1945.8)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根据中共中央文件精神,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主动发起与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督办公署和平谈判并取得成功,标志着鄂豫皖边区内战的结束,一致抗日的开始。此后,红二十八军经过集中整训,于1938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后成为皖中、皖东地区敌后抗日的中流砥柱。与此同时,在岳西中共组织的领导下,岳西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许多青年走上抗日前线。

  • 迎接曙光(1945.8――1949.9)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渴望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坚持内战、独裁的方针,悍然发动了反革命内战。为了保卫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别山区各地党组织领导地方武装,坚持游击战争。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英明决策,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大别山区人民先后获得解放。

  • 和平卫士(1949.10――)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为给祖国经济建设提供良好安定的环境,岳西有许多优秀青年,听从祖国的召唤,在抗美援朝和保卫边疆战斗中,英勇奋战,不惜流血牺牲;还有许多岳西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为保卫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他们的英雄业绩为岳西的红色土地再添光彩。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