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纪念网_大型网上纪念平台

首页 -> 中华文化 ->祭奠文化

祭奠先祖,更要理解祭奠文化


  马上就要到清明节了,这是实施新休假制度后的第一个清明节。从陕西到山东再到河南,各省对于产于本省的名人、先祖们都开始进行公祭活动,其内涵、形式和目的,引发了公共舆论空前热烈的讨论。
  在我看来,黄帝、炎帝、孔子以及诸多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独立过程中“前赴后继”的先贤、先烈、先驱、先祖和先知们,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即便不祭奠,他们也不会从中华文化记忆中消失。我们更应该悼念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死掉”和将死的文化形态。

  短短百余年的时间,有意或者无意的文化杀伤,导致了大量中华文化物质传统或者非物质传统的消亡。今天我们热烈讨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也正处在抢救性整理和发掘的边缘。就连丽江这样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的名胜,其历史遗产东巴文字也正在濒临消亡的边缘,更不用说女书、东阳花鼓、广西铜鼓这些边远地区的文化形态,或者乞巧、端午、嫁聘等文化仪式。

  中华文化由于其源头的多样性,因此内涵和形式都异常丰富。它既包括精英文化的内容,也包括草根文化的形态。这种多元文化甚至并不来自同一个祖先,它既有炎黄的浩大,也有蚩尤的狂放,既有孔儒的庙堂,也有墨离的草根。当2400年前,孔子的学生用孝义皮影戏传播儒家学术的时候,这才是中华文化的丰富表征。如果皮影戏死了,那么儒家的文化源头恐怕也不会完整。有勇气祭奠死去的文化,才有可能唤回濒死的文化,给民族保留一些文化的原创性和多样性。

  在第一个制度化的清明节里,我们应该认真祭奠一下那些已经死去的文化。这样不但能够还原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更能够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其实杀死一种文化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也不需要太多的时间。然而恢复民族文化中那些失去的精华,恐怕却需要更多的理由和时间,甚至已经是无法完成的事情。这样的祭奠或许会更有意义和价值。


更多相关51纪念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