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祠堂
首页
宗祠简介
宗祠风貌
本族记事
传记记载
功德捐助
族谱家谱
纪念馆
关注我们
1
2
3
在线追思
尚未关联宗亲纪念馆
宗祠简介
黄氏祠堂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宗祠是凝聚汉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黄氏祖祠堂联曰:“黄府进士三尚书,金墩入阁两相国;法司宗伯宰辅安邦,光升汝良锡衮治国; 榜眼探花文武巍科,凤翔叔琳卿督及第、安平潘湖金墩源,沙堤钟山清江流”。军城始祖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曾孙公幼敏慧、嗜学杜门,卓然其容,端乎其质;彪外文章,令中敬亶;受人若虚,掎已以实;静常闻乎,雷霆动蚤;由于绳墨,是以顶鸟;纱未足以为荣服,文秀亦不为煜赫;时或闯趺从而;容兴淡然若秋水,半照芙蓉姿端祥,抑或倚墙而独立;屹然似晴云新敛,华颠之斯人也。位无愧于前朝大尹太师之官名,尚傅于后世,君子之域噫。俾贤士聆风流,睹遗像蚤为之改容;矧子学士安石公孙近公远公趾美其芳,躅安得不追慕千载如一日也,即教授晚生吴稔谨题。 金墩祖祠迁居台湾贤裔包括:清康熙台湾知府黄辰明(莆田黄石金墩大保房)、清康熙巡台御史黄叔璥(北京大兴黄石沙堤房)、清雍正台湾知府黄立本(晋江潘湖湖口房)、清台湾四大翰林之一军机处章京黄彦鸿(福州候官金墩房)等四位名副其实的涉台人物宋副都统光禄大夫太师祠在黄石金墩坐已向亥兼巽乾,江边黄氏宗祠位于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围自然村交界处,占地面积654平方米。据《江边黄氏族谱》记载,江边黄姓先祖南宋时因战乱从江夏(今湖北汉口一带)几经周折南迁定居于江边,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0年),族裔黄学伊中举出仕为官(官至江西抚州通判),倡议之下,兴建黄氏宗祠。清咸丰九年(1859年),族人黄龙韬因征剿太平军有功,受朝廷封赏后,对祠堂进行重修。祠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抬梁式混穿斗式结构,中轴线对称布局,庭院式设计,使用36根石柱作支撑梁架。正门是斗拱牌楼,高宽各12米;二、三进各设有明天井兼回廊,三进另辟有左右厢房。布局合理,宽敞、明净、庄严、大方,具有早期珠三角建筑文化特色。祠内保存有明朝海瑞题赠的楹联(仿制品)一副,有黄学伊题书的正门牌匾,有清光绪皇帝嘉奖族人黄龙韬为“振威将军”的木刻圣旨,还保留有一批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筑构件,工艺考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黄氏宗祠于1992年由江边村村民集资进行了修葺,1998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本族记事
更多>>
本族记事尚未有文章
名人传记
更多>>
名人传记尚未有文章
宗祠风貌
更多>>
宗祠风貌尚未有文章
捐助功德
更多>>
捐助功德尚未有文章
©
黄氏祠堂
版权所有:
51纪念网
地址:广东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